台灣時間5月7日,邁阿密馬林魚主戰捕手,年輕的瑞爾穆托(J.T. Realmuto),因為費城費城人打線大多是右打(包括左右開弓),所以遵循著大聯盟「傳統」的配球習慣:左投手對右打者,變化球種多配變速球,滑球拿來對左打者使用。全場配了18顆變速球,只有5顆滑球,再加上當天主審不給低角度速球有太多判好球的空間,結果就是陳偉殷生涯第二次單場沒有三振,還被敲了11支安打。
上一場對密爾瓦基釀酒人,陳偉殷第一次跟替補捕手,也是老經驗的捕手麥西斯(Jeff Mathis)搭配。同樣面對大多數右打者的打線,麥西斯不死守傳統,全場配了21顆滑球,光靠滑球就抓了8 K,讓陳偉殷投出追平生涯最多的單場12 K!
今天,11天之後,再次面對費城人打線。通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再度重逢,打者對投手會有熟悉度。而陳偉殷連續第二場搭配麥西斯,他再度配了16顆滑球(再次重申,我記的球種,跟大聯盟官網的Gameday會有些微的不同),製造了4次揮棒落空,抓了3個三振,以及2個得點圈有人時的出局數。雖然被打了一支二壘安打,但有看轉播的觀眾朋友,都有看到那是一支很不紮實的鳥安,然後因為耶律齊(Christian Yelich)想撲接這球(差點接到),沒接到才讓打者上二壘。
但麥西斯也不是沒配變速球,今天配了17顆,也製造了3次揮棒落空,抓到1個三振,但也被敲了1支棒子裂掉的不紮實一壘安打。
所以差別在於:不是哪一顆球種配的多,而是面對右打者,麥西斯勇於配陳偉殷的滑球,但瑞爾穆托過於遵守傳統。
結果就是面對同樣的球隊,11天前陳偉殷投出本季最不理想的一場比賽;11天後,陳偉殷雖然敗投,但投出本季的第六場優質先發(Quality Start),還送出6次三振。
現在大家可以開始觀察了:因為連續兩場比賽,馬林魚總教練麥丁利(Don Mattingly)都安排麥西斯跟陳偉殷搭配,而且兩場比賽陳偉殷都投得不錯:連兩場優質先發,12.1局投球,18次三振,2個保送,2.92 ERA。以後麥丁利會不會刻意安排麥西斯蹲捕陳偉殷的比賽?也就是麥西斯變成陳偉殷的「個人捕手」(personal catcher)?
現在講或許還太早,而且通常總教練不太喜歡做這種安排(調度會受侷限),但已經可以開始觀察了... 雖然我個人還是希望瑞爾穆托這兩場在場邊觀看,能學到心得。以後跟陳偉殷搭配,配球可以多元化一點。因為麥西斯的打擊實在很糟糕,如果他真的變成陳偉殷的「personal catcher」,八九兩棒都幾乎會變成自動出局數...
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,是麥西斯這場比賽真的是靈活配球,靈活到讓陳偉殷投出大聯盟生涯至今,唯一速球使用比例不到50%(49.4%)的一場比賽!當然就是他生涯速球使用比例最低的比賽。但今天速球狀況並沒有不好,唯一只有「high fastball」比較投不到想要的位置。但還是製造了3次揮棒落空,抓到2個三振,以及1個得點圈有人時的出局數。雖然被打了四支安打,但三支是被新人喬瑟夫(Tommy Joseph)所打的。喬瑟夫今天是他大聯盟生涯的第三場比賽,也是讓陳偉殷吞敗的最大關鍵。而第二局他打到全壘打標竿,差點是界外球的的生涯首轟,那顆走內角的速球,真的是他打得好。如果大家仔細看,捕手麥西斯的手套幾乎沒有移動,也就是說陳偉殷投到想要投的位置。這種還被打就只有認了...
而且陳偉殷不是不會失分的投手,他最大的優點是穩定,以及抗壓性強(得點圈有人時被打擊率,現在是.1875)。所以當他本季到目前為止,優質先發率(QS%)是75%(8場先發有6場優質先發,在全大聯盟至少5場先發的投手中,並列第12名)的時候,真的要說雖然只有3勝2敗,但他到目前為止的表現,的確相當不錯。
雖然速球使用比例不到一半,但對決球的選擇,速球還是占絕大多數。只是在對決之前,配了大量的變化球種來混淆打者。這也導致速球一旦出手,好球比例變得相當高(36個好球,6個壞球):不是本來就是好球,就是打者會出棒攻擊,但打得並不紮實。而在費城當地約攝氏12度的氣溫之下,陳偉殷今天的均速還是保持91英哩,所以速球的狀態非常正常。
速球當然還是陳偉殷不變的主戰球種,我相信使用比例不到一半的狀況,未來不會常常發生。但在大聯盟球探報告迅速更新的狀況之下,有這場比賽的例子,對陳偉殷的未來,會有兩大好處:1. 以後對手會越來越不能輕易認定,陳偉殷一定會投大量的速球,所以也不能像以前一樣,在特定狀況下,就是鎖定速球來攻擊。2. 在陳偉殷敢越投越多他的變化球種之後,應該能增強他個人對於他各種球種的信心;當然各球種的犀利度跟穩定度不會一樣,但在「敢投」的心態下(敢投,不一定等於每次都會這樣投),對打者的混淆程度絕對會大幅增加。
在速球繼續維持威力,還是他的主戰球種為前提之下,加上滑球也能繼續大膽使用來對付右打者,再搭配上變化球種在配球的「sequence」上能靈活運用,將會是陳偉殷再進階的最大關鍵。(本文作者為愛爾達體育台專任MLB球評)
更多新聞請看愛爾達